“古文奇才”这组报道到今天终于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我为王云飞的“幸运归宿”由衷高兴。这让我联想到2001年江苏高考作文中那篇《赤兔之死》的奇文。那篇当年传诵一时的作文的报道,始发者也是我。两篇作文异曲同工,前者是古白话文,后者是骈体文。相隔9年的两组报道也颇多相似之处,都是由本报发端,然后渐成燎原之势,而最终改变了两个年轻学子的高考命运。
有人说,两位后生学子如同“马诺”们迅速蹿红一样,都是炒作的结果。笔者不否认网络及传统媒体的力量,但究其实质,两位年轻人因文成名的背后,却有着更多的因由。
无论是古白话文,还是骈体文,都是日益远离我们的文字。社会公众对“赤兔之死”与“古文奇才”的高度关注,除了新奇之外,原因起码还有两点:一是叹服,二是追慕——虽然我们写不出这样的文字,但我们还是能知道这种文字的好。不要为“宣传这种作文就是提倡复古”的谬论所误导,我们不提倡复古,即便是社会公众的关注也与复古无关,而是源于内心深处对传统、对古典的眷恋、敬畏和向往。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不能没有古典情结。公众们基于这样的情节高看两位学子,与“马诺”们出位的炒作是不可相提并论的。(张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