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魔神瓦格纳

今年是瓦格纳的红火之年。因其诞辰200周年,世界各地的音乐厅、剧院都纷纷奏响瓦格纳的恢宏乐声,中国国家大剧院也再度上演了瓦格纳歌剧《漂泊的荷兰人》。

作为德国歌剧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瓦格纳前承莫扎特、贝多芬的歌剧传统,后启后浪漫主义歌剧作曲潮流。但因为在政治、宗教、思想等方面的复杂性,他成为欧洲音乐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

瓦格纳于1813年出生于莱比锡。父亲早逝,母亲再嫁给剧作家、演员盖伊。在继父的影响下,悟性极高的瓦格纳从小就对古希腊神话、莎士比亚戏剧和德国民间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3岁时就翻译了荷马史诗的前12卷,14岁那年,他写出了一部错综复杂的歌剧《洛巴尔德》。1831年,瓦格纳进入莱比锡大学学习作曲,毕业后在马格德堡一个小歌剧团做合唱指挥。不久,他的第一部完整的歌剧《仙女》问世。1842年,他创作的歌剧《黎恩济》让他一举成名。

如果要挑一部作品来理解瓦格纳的音乐魅力,那么《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值得一提,瓦格纳的哲学、思想、音乐风格及其演化尽显其中。

众所周知,瓦格纳有一个特别的崇拜者希特勒。希特勒12岁时在林嗣剧院首次观看瓦格纳的歌剧《罗恩格林》,被彻底震撼。据说此后希特勒曾买了最便宜的站票,站着听了三四十遍《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希特勒对瓦格纳结构宏大、充满英雄气概的歌剧推崇备至,视之为日尔曼精神的化身,终生顶礼膜拜,“对我来说,瓦格纳就是上帝,他的作品就是我的信仰,我去听他的音乐会就像其他人上教堂一样”。

代表瓦格纳最高艺术成就之作《尼伯龙根的指环》,希特勒则听了140遍。这部歌剧是瓦格纳用长达27年的时间写成的,汇聚了他对当时歌剧改革所取得的非凡成就。萧伯纳评价说:“任何有头脑的信徒从《尼伯龙根的指环》学到的唯一信念并不是爱,而是生命,即一股不断向前、向上推动的无穷力量。”

不得不承认,瓦格纳对音乐的贡献是巨大的,他把从18世纪初建立起来的完整的大小调功能体系和声推上巅峰,后人除了另辟蹊径,再无超越的可能。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瓦格纳,那么“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也许很适合他。事业如此,情感亦如此。

瓦格纳的情感生活说来复杂,他这一生似乎总是和有夫之妇纠缠不清。中国有句老话,叫“朋友妻不可欺”,但对于瓦格纳身边的朋友来说,瓦格纳则是一个危险的情敌。他最著名的一段柏拉图式的恋爱则是和诗人魏森冬克之妻玛蒂尔德产生的。诗人对瓦格纳推崇备至,并出资赞助他。而他却对诗人之妻产生了爱慕之情,1857年完成的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显然是他们恋爱的结晶。而当时的瓦格纳早已有了婚姻,他们的恋情令他妻子明娜普兰娜痛苦不堪。

接下来的故事发展颇有戏剧性。当明娜和玛蒂尔德都在为这个男人吃醋伤心之时,她俩都去找著名钢琴家、作曲家李斯特的女儿科西玛诉苦。令人始料不及的是,科西玛也情不自禁地爱上了父亲的朋友、比她大24岁的瓦格纳。而当时的瓦格纳也是一个渴望新鲜爱情的人,于是他俩的爱情一触即发。

这段恋情给科西玛的丈夫彪罗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彪罗是位钢琴家、指挥,此时正担任着瓦格纳的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指挥。1865年4月10日,科西玛生下了她和瓦格纳的女儿伊索尔德,这天也正是彪罗指挥的乐团首次排练《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的日子。戴上绿帽子的彪罗,出于对自身前程的考虑,不得不痛苦地承认伊索尔德是自己的女儿,并请瓦格纳做孩子的教父。

此后,科西玛和瓦格纳在舆论的压力下,表面上装模作样,但他们的地下恋情却如火如荼。有段时间,瓦格纳曾搬去慕尼黑居住,随行的则是彪罗和科西玛。这种奇异的关系为当地的天主教会所不容,瓦格纳当即被驱逐出境。

丑闻被戳破后,他们成了文明世界中最臭名昭著的恋人。1866年,明娜去世,科西玛立马带着他们的孩子搬去和瓦格纳同住。三年后,瓦格纳和科西玛的第三个孩子降生。1870年,彪罗不得不痛苦地和科西玛解除婚约,一个月后,科西玛与瓦格纳结婚。

在瓦格纳最后的岁月里,科西玛成为了他的精神支柱。可以说,如果没有科西玛的鼓励与支持,也就没有《帕西法尔》的问世。

1883年2月13日,瓦格纳因心脏病复发在威尼斯去世,空前绝后的歌剧黄金时代也随之逝去。悲痛欲绝的科西玛也试图绝食自尽,被劝阻后她全身心投入到拜罗伊特音乐节的建设中,保留瓦格纳的遗产。1930年,科西玛以92岁高龄谢世。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