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迷刷短视频的小孩或许将被“AI时代”第一批淘汰

偶尔和大人们聊几句天,张口就是短视频中的“流行语”,不禁让人担心他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会不会用上“泰酷辣”“栓Q”这样的词汇。

去年,抖音海外版Tiktok首席执行官周受资出席美国国会众议院能源和商务委员会听证会时,回应来自美方议员“保护美国人的数据隐私和儿童安全”等方面的问题。

– 他的回答是:“No。”因为自己两个孩子都未满13岁,而在新加坡13岁以下的孩子不允许使用Tiktok。

Tiktok CEO的孩子不刷Tiktok,足以说明“短视频”不似它看起来那般有趣——有研究显示,长期刷短视频会对孩子大脑发育产生负面作用,记忆力、认知力、专注力等都将受到影响。‍‍‍‍‍‍‍‍‍‍‍‍‍

在AI技术飞速进步的科技时代,沉迷刷短视频的孩子,是人生赛道上被淘汰的第一批人,这绝非危言耸听。

有家长告诉我们,整个寒假期间,班主任从不督促家长盯着孩子完成作业,或要求孩子进行日常阅读学习。

前几年,家长担忧孩子沉迷于手机中的游戏。于是,2021年最严“限游令”发布,游戏企业只能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的20-21点向未成年人提供服务。

《2023中国游戏产业未成年人保护进展报告》显示:“未成年人游戏消费量及消费水平均进一步降低,同时,未成年人过度游戏问题得到有效改善。”

《第5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短视频在未成年群体中迅速渗透。

● 经常看短视频的未成年网民比例从2018年的40.5%增长至2022年的54.1%;

●有32.9%的未成年网民过去一年中曾在抖音、快手、微信等软件上拍摄并发布短视频;

从许多年前的游戏,到如今的短视频,家长们养个娃,就好像是在和电子产品打仗一样较劲,为了为数不多的注意力,争得你死我活。

爱刷短视频的家长应该深有感触,只要开始看短视频就会停不下来,有趣的内容越刷越多,一晃眼两三个小时就没了。

短平快的闪屏和信息轰炸,带来了持续的、高强度的视觉和听觉刺激,引发大脑分泌大量的多巴胺——只要动动手指,系统永远可以推送新鲜的内容刺激大脑。

一般来说,当我们进行一些需要长时间保持专注的活动时,如阅读、做数学题时需要运用定向注意力。这取决于前额叶皮质——脑部的命令和控制中心。

换句话说,简单直白带有趣味性的短视频长期“轰炸”大脑,足以让一个孩子失控、上瘾,刷起来完全没有时间概念。

短视频平台推送机制类似“回声室效应”,根据你的观看与搜索记录,算法机制一直推送你喜欢的内容。

或许一开始孩子只需要刷个十来分钟就能获得满足,越往后可能需要半小时、一小时才能感到快乐。

可如果大脑反复处理“短平快”的内容,那么在处理节奏较慢的内容时,能力就会发生改变或损伤。

在2011年,Virginia大学心理学教授Lillard做了一项研究,让60个4-5岁的孩子儿童,将他们分为3组,一组看9分钟快节奏卡通,一组看9分钟科教节目,另外一组用蜡笔画画。

随后立即对三组儿童的执行力进行测试,测试项包括注意力、记忆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比如执行摸脚趾的动作,倒背一串数字等。

对于孩子来说,0至6岁之间,大脑的发展速度最快、可塑性最高,对周围环境、生活经历带来的各类信息,大脑的吸收能力最强。

这一时期错过的语言、运动协调、数学知识、社交习惯、情绪管理等能力,之后再获得的成本会愈发高昂。

刷短视频时间越来越长,孩子大脑受到的负面影响将会越来越大,逐渐成为“TikTok Brain”(被短视频控制的大脑)。

●波士顿麻省总医院的精神科医生卡尔·马尔奇在研究中表示:“看到各种媒介消费、媒体多任务处理以及年轻人注意力缺陷多动症(ADHD)发病率的增长趋势,你很难不得出这样的结论,即他们的注意力持续时间在缩短。”

●神经科学的研究发现,当低龄幼儿坐着不动,长时间无意识地刷短视频时,大脑不会有太多活动。

●神经科学博士,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研究主任米歇尔·德米尔热在 《制造白痴:电子产品如何威胁下一代》中提出:电子产品剥夺了儿童的一些重要的刺激和体验,会损害儿童后期的整体表现。

如今的AI能写文章、作图、编程,现在甚至还能制作视频。孩子被短视频吞噬掉的能力,恰好是适应未来科技时代所需要的能力。

研究也好,实验也罢,都在告诉家长们:我们必须重视这场与短视频的“战斗”。

电视剧《安家》中有这样的情节:海清饰演的母亲,对孩子的管教非常严格,吃饭的时候不可以用平板电脑看动画片。但爷爷奶奶趁她不在时,就会用平板哄着孙子吃饭。

不管你是70后、80后、或是90后的家长,这一刻大概率都会站这位母亲——在被电子设备包围的时代里,家长一点懒都不能偷。

举一个正面的例子,短视频博主@泽西岛岛主 曾在网络上分享她与剑桥大学毕业的“老外”丈夫以及三个孩子的日常生活。

分享中常常出现令不少家长羡慕的场景:三个孩子坐一块儿,不玩手机、不看电视,都在专注地看书。

如果看视频时再仔细一点,便会发现看书的孩子身边,永远有一个也在认真看书的爸爸。

不仅如此,夫妻俩每周都会带孩子去家附近的图书馆,一家人甚至会拖着行李箱去租书看。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未成年人短视频使用与学习研究报告》发现,亲子关系对儿童使用短视频的行为有一定影响。学习负担重、亲子关系差的儿童在使用短视频的时长、频次均明显高于学习负担轻、亲子关系好的儿童。

生活在数字时代的家庭,将所有的生活全部搬到“线下”是不现实的。也并非所有刷短视频的孩子都会成为“Tiktok brain,有不少孩子通过短视频进行学习、兴趣培养。

既然无法避免与数字内容进行互动,家长能做的便是早点培养孩子健康的上网习惯。

在成都儿童团8周年特别策划「家庭沙龙微聊」首场活动中,国家级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导师蒋昱给忧心于手机的家长们推荐了一个可实施的方案:全家共同制定规则,遵守规则,违规的人须接受惩罚。

一家人坐下来共同商讨出在手机使用、以及短视频观看时间和时长上的规定——要注意的是,这个规定必须全家人共同遵守。

周受资建议青少年每次使用TikTok不超过60分钟,这一时间是波士顿儿童医院的数字健康实验室专家在进行大量研究后给出的建议。

同时,针对每个家庭成员制定违规惩罚,例如爸爸违规做俯卧撑,孩子违规练一篇字。全家人彼此监督,爸爸监督孩子,孩子监督妈妈,妈妈监督爸爸,形成一个闭环。

一个周期后,全家人可再次坐在一起提出自己的想法,对现有的规则进行调整修改。长此以往,在不断的亲子交流与沟通中摸索出到最适合自己家庭的方案。

家庭就像一个小宇宙,自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当有问题出现时,孩子不必孤军奋战,全家人可以一起解决问题。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